close

古川町,地處日本內陸山區,典型窮鄉僻壤…幾個年輕人決心改變現狀,40年之後,它成為安居樂業的市鎮代表,榮獲故鄉營造大獎;怎麼辦到的?

社區營造是一種生活美學,以居民的立場出發,建立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家園。也可以說,社區營造,是人的營造,成功的關鍵在於居民的相挺。

古川町,這個位於日本關西岐阜縣飛驒地區的小鎮,山巒環繞、清溪洄流,洋溢與世無爭的桃花源氛圍。它最出名的不是風光明媚的好山好水,而是歷經40年不間斷的社區營造,讓原本是窮鄉僻壤的小鎮躍為社區營造的最佳典範,獲得日本「故鄉營造大獎」。

財團法人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賴東明剛從古川町考察回來,日前在中華民國行銷傳播經理人協會的午餐演講會上,以大量閱讀日文資料及親身體驗,從行銷角度分析古川町成功之道。

行銷古川町

目標客群就是當地市民,商品概念是「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」。

「我們可以把古川町看成一個商品,」賴東明說,套用行銷、廣告、傳播人員的三字經STP———Segmentation(市場區隔)、 Target(目標客群)、Positioning(定位),市場就是古川町,目標客群是當地市民,商品概念是「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」。

在「消費者導向」的今天,古川町卻採生產導向策略,認為只要生產出好的產品,就會有消費者願意購買,自然就會有市場。賴東明說明,古川町先將市容整頓好,市民自然會認同、鼓勵、支持自己的鄉土。

賴東明解釋,古川町的改造,本質上就是把舊的商品加以改良、改造,「他們不是要創造新的東西來增添城市風采,而是將原本的居住環境改善。他們的目的很單純,就是要過更好的生活。」

古川町的社區營造故事起於1960年代,當時正值日本經濟起飛,鄉鎮壯丁前往大都市就業,造成鄉村人口流失。為了振興鄉鎮,政府大力推廣農村設廠,但古川町因為人煙稀少,又位於深山內陸,無主要道路,沒有企業願意進駐。

幾位剛從東京唸書回來的青年,不甘心古川町被忽略,組織青商會,決心開闢一個桃花源,讓自己的家鄉更美好。他們的構想遭到長輩反對,但他們不放棄,積極找當地德高望重、有權有勢的人,以「再不做什麼,古川町將從地球上消失」的危機訴求打動他們。

凝聚在地情

簽訂居民共約,美化環境不必法律約束,淨川種樹人人有責。

當時,市區內江戶時代挖掘的人工渠瀨戶川,淤泥滿溝、髒亂不堪,沿岸居民自動自發成立「玄之子瀨戶川用水管理協會」,著手進行整治。

環境不適,會影響生活品質,社區意識高度覺醒的古川町居民,簽訂一份居民共約,要讓古川町成為一個安居樂業的市鎮,「這個合約,沒有法律約束,道德力量更重要。」賴東明說。

古川町居民全體總動員,發起淨川運動,為日後的社區改造運動催生。之後的「鯉魚放養計畫」,更使得瀨戶川成為舒適怡人的親水空間。此外,為了防止鯉魚流失,沿岸設有柵欄,居民自動自發排班輪流早晚清除掛在柵欄的垃圾,維護河川的清澈。這條河流除了恢復昔日風貌,也凝聚了居民向心力。

位於古川町外圍的荒城川,因為一場大雨,造成河堤潰決,影響市容,居民也樂捐樹苗,美化環境,賴東明形容「現在河岸兩旁種滿櫻花樹,春天一到,美不勝收。」

賴東明認為,古川町有如一家成功的企業,成功地改造商品,巧妙地運用行銷識別策略,也就是「人民嚮往居住的地方」,將居民的心緊連在一起。他強調,「社區營造就如同企業經營管理,如何讓員工安心工作,一同朝向企業願景邁進,是一大課題。」

為了打造好家園的願景,古川町居民全力以赴,不計酬勞投入傳統景觀維護、技藝傳承、文化活動。

每年1月15日的三寺參拜,從外地返鄉的女孩參加覓良緣的祈求儀式,沿街也設置雪蠟燭,留有傳統的韻味。

4月19、20日的「飛驒古川祭」倍受全國矚目,19日晚9點半開始的起太鼓儀式,本地及外地工作的壯丁都趕來敲擊太鼓,巡行街道,為全市祈福,吸引數萬人潮圍觀,活動直到翌日凌晨。「共有九座神轎,分散在市區各處,由各區的人負責保存與維護,強化居民的參與感。」賴東明解釋,必須動員全體市民的力量,才能順利舉行祭典。

快樂過生活

社區營造,不是為了爭取觀光客,改善居住品質是終極目標。

另一方面,古川町自古就有「木匠的故鄉」之稱,平均每130人就有一人是木匠,他們以獨特的雕刻技藝、傳統木造工法所建的房屋,成為古川町建築景觀的一大特色。

古川除了擁有全國獨一無二的木匠文化館,吸引各地木匠和建築師前來取經。還制定景觀條例,約束居民蓋房子,要經過左右鄰居同意,而且材質、顏色不能標新立異,要與鄰近房子協調。房屋外觀若符合傳統建築工法可申請補助,有關單位也設置「設計精良獎」,讓居民深愛、認同、保存古川町特有的街道風貌。

「要把一個城市經營好,要靠居民相挺」,賴東明說,這有如要讓商品暢銷,有賴企業全體員工的努力。

「我們要做世界的古川町」,從青商會接手推動古川町社區營造的飛驒市觀光協會,有更大的企圖心。

「推動社區營造就是要居民能安居樂業,不在乎觀光客多少。」飛驒市觀光協會副會長的這一席談話,讓賴東明有感而發,「他們的觀念、目標正確,不求錢,而是求生活品質。」只有居民建立共識,主導社區的未來,才是成功的社區營造。古川町的故事,值得台灣借鏡。

 【2007-05-29/經濟日報/A14版/企管副刊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ileen09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